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栏目>> 教学创新>> 正文

创新与特色并行,构建稀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2023年10月17日 15:14  点击:[]

学校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稀土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我国从“稀土资源大国”向“稀土科技强国”转变,服务国家稀土发展战略和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打造“稀土领域世界一流学科”,制定了《江西理工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稀土领域一流学科建设,更好服务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江西理工大学稀土领域学科特区管理办法(试行)》、《江西理工大学稀土学院建设方案》等系列文件,明确指出要加强稀土人才培养。

稀土学院以“明理尚学、守正创新”为院训,以“融会贯通、知行合一”为导向,注重小班化、国际化、个性化培养,实行书院制、导师制、学分制培养,着力为国家稀土战略资源领域培养“德学兼修、家国情怀、国际视野、能力卓越”的拔尖创新人才。书院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矿业工程、化学化工等学校优势学科中的7个专业为依托,每年招收1-2个班级学生,目前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85人。学院现有教师39人,其中高级职称25人,博士学位36人,建设有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江西省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1个,江西省稀土化学基础学科创新人才培养基地1个。

2022年,学校与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合作开展“本硕博人才联合培养”,探索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特色人才的新模式,在稀土学院联合进行本硕博人才的贯通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培育契合科技研究和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水平特色人才。通过合作项目的实施,加强和促进双方在科研和教育方面的科教协同创新、科教资源共享,实现科教融合的有效推进。双方围绕国家稀土产业领域,在优质生源省份,以“江西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创新试验班”面向高考考生单独招生、单独录取、单独编班,开启了科教融合培养稀土领域拔尖创新人才的新征程。

一、体制机制创新,重构人才培养架构

图1 稀土学院人才培养总体规划

稀土学院围绕国家稀土强国战略人才需求和学校打造稀土领域一流学科目标,坚持“五育”并举,从创新体制机制出发,重新构建稀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架构,并不断优化,开展稀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图1为稀土学院人才培养总体规划。

学院设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审议(或审定)稀土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改革、教学项目推荐等事项;设立学科学术委员会,负责审议(或审定)制定导师制培养办法,跟踪、落实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设立院务办公室,负责学生日常事务管理,保障学院人才培养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设立专业导师组,作为学生导师群体,围绕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开展“一对一”指导;成立学生成长指导组,落实“以本为本”个性化人才培养,围绕学生成长路径、身心健康开展指导工作;建立学生成长监测站,负责学生成长档案的收集,及时向学院反馈学生培养诚信及存在问题。

二、专业与特色结合,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学院充分发挥地区稀土资源和学校稀土人才培养优势,开展稀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赣州素有“稀土王国”之称,不仅具有丰富的稀土资源,还有包括中国稀土集团在内的一大批稀土企业;江西理工大学作为全国率先开设稀土工程专业的高校,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稀土人才培养经验。学院围绕稀土产业,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矿业工程、化学化工等学校优势学科中的7个专业为依托,独立开展稀土拔尖创新人次培养。学院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过程中,在保留原有专业核心课程基础上,突出稀土特色创新人才培养,增设了以《稀土导论》、《稀土材料学》、《专题研讨课》等为代表的稀土特色课程;结合赣南红色资源,围绕文化教育、美育、劳育开设了以《中国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专题教育》、《陶瓷艺术鉴赏与陶艺制作》为代表的特色课程,以凸显文化教育;开设《综合英语》、《国际课程》、《口语训练营》课程,不断提升学生口语交流和国际视野;加强实践教学,采取导师制培养,利用科教融合开设了《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等课程。

图2 人才培养合作协议

在2022年4月25日,江西理工大学与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签署“本硕博人才联合培养”合作协议(见图2),充分利用赣江创新研究院在稀土产业领域科学研究和师资力量方面的优势,探索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特色创新人才的新模式,对2022、2023版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增设《稀土专业综合性实验》、《稀土专业创新性实验》等实践课程,将《阳明大讲堂》、《专题研讨课》等课程作为第二课堂。

三、管理与自治联合,践行书院制培养模式

学院实行书院制培养,推行小班化管理,2019、2020、2021从稀土相关专业选拔1个班级学生;2022级开始在优质生源省份,以“江西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创新试验班”面向高考考生单独招生、单独录取2个班学生,每个班级学生控制在30人左右,并为班级配备独立的学习、活动空间。学院为每个班级都设有独立的教室,同时设有研讨室、健身房、舞蹈室等活动室(见图3)。学生独立的活动空间为开展各类学生活动和加强学生之间交流、联系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有利于落实学院“三全育人”理念,强化师生之间的联系,让教师更好的融入学生群体。

图3 学院学生教师及活动室

学院为加强学生自主管理,成立小镧学社,创建学院公众号-江小稀(见图4)。小镧学社管理和运行主要由学生负责。作为学生社团组织,小镧学社负责组织各类学生活动,组织了包括学术研讨会、知行影院观影活动、才艺风采大赛、师生篮球赛、节气活动等在内的学术活动、体育和文娱活动,相关活动和学院动态由学生主要负责的江小稀公众号进行宣传和报道。小镧学社和公众号的有效运行不仅提高了学生综合能力,通过各类活动也加强了师生的联系。

图4 小镧学社及学院公众号

四、科研与教学融合,落实导师制培养模式

学院实行导师制人才培养,制定了《导师制实施方案》,从稀土产业相关专业教师中遴选优秀教师作为学生导师,通过师生互选,确定学生导师,为每位学生配备“一对一”的导师。导师从科研训练、专业学习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进实验通过创新创业项目、学科竞赛等形式参与到教师科研项目研究中,将书本知识应用于工程实践,提升学习兴趣,提高自身科研创新和实践能力。此外,学院通过《专题研讨》课、学术论坛、专家讲座等形式加强师生之间的链接,让学生走近科研,用科研反哺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科教融合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在传统教师将科学前沿通过授课方式反哺教学的基础上,多措并举推行科研反哺教学,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创新能力。

2022年与赣江创新研究院联合开展人才培养,邀请赣江创新研究院黄丰教授(国家杰青)担任2022级创新班班主任,赣江院教师通过承担课程授课、举办讲座等形式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赣江创新研究院利用暑期组织了学生夏令营,夏令营包括多学科交叉型学术讲座、研讨会、科研相关设备试制及仪器培训使用、考察中国稀土集团矿山基地、参观中国稀土集团总部和参观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营造了良好的求知氛围,为有志于从事稀土及其他前沿交叉科学方向研究的青年学子打开了学术视野、培育了科研精神、厚植了家国情怀,为将来形成正确的科研观和良好的科研素养奠定了基础。通过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让稀土科学研究反哺本科人才培养。

五、改革与创新并行,学院人才培养成效初显

学院通过结合赣南地区稀土和红色教育资源优势,发挥学校稀土人才培养特色,实施人才培养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成长成才营造了良好氛围。2023年首届人才培养效果显著,31名毕业生中26人成功录取深造,更有4个“研霸宿舍”全员上岸,研究生录取率高达84%;学生以第一或第二作者(导师一作)发表高水平论文13篇,申请发明专利2项;45人次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200+人次获得校级以上奖项;国家级、专项、校级奖学金共计141人次;荣获学校“学雷锋,创五好”先进班级、学风先进班级、双学先进集体、五四红旗团支部等荣誉称号,1人获学校第十八届“十佳大学生”暨第十四届“泰豪之星”,2人获学校“毕业生十大典型人物”称号。

上一条: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1245”型稀土稀有金属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下一条: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青年教师教学展示活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