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才培养改革背景
化工、有色金属、新材料、新能源等属于国家战略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起重要支撑作用,急需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突出的高素质新工科人才。教育部围绕产业发展和高校人才培养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如工程认证、卓越计划,特别是新工科建设要求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注重:学科交叉融合、传统专业转型升级、工科专业要服务产业发展。
地方行业高校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着力为地方行业培养高素质人才。化学工程与工艺(化工)专业是传统工科专业,“985”“211”高校多以石油化工、煤化工为主要产业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地方高校因其地缘、资源受限,建设传统化工专业遇到诸多难题,主要表现在:①化工、有色金属等企业多处在边远、欠发达地区,对毕业生艰苦奋斗和奉献精神提出了更高要求;②如果将化工专业按照原“985”“211”模式建设成传统大化工特色,相当于重复建设分校,难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精细化工专业人才的需求;③如果将化工专业完全按照所在区域产业特点建设,将不能完全符合化工类专业属性和国家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更难以符合工程教育认证要求及国际标准。
江西理工大学曾隶属于冶金部、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位于“红色故都”“客家摇篮”“世界钨都”“稀土王国”的赣州。成果依托学校化工、冶金等专业优势、教学科研平台和一流师资,紧跟国家战略需求,在传统化工专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匹配上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图1)。从2006年开始构建“化工+”人才培养模式,经10年探索和实践,构建了红色文化和赣南区域特色文化双元协同的文化育人新环境,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培养学生具有家国情怀、知行合一、艰苦奋斗、勇于担当的优良品质;按照新工科建设要求,围绕人才培养维度,重构目标定位、课程体系等环节;按照国家战略需求,围绕产业发展维度,构建化工+有色金属、新材料、新能源的人才培养机制;按照地方行业特色,围绕区域经济维度,服务赣州稀土钨、鹰潭铜加工、宜春锂电新能源、抚州新材料等支柱企业高质量发展。创建独特的科教融合、赛教融合、产教融合“三融合”新举措,提升科研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形成“三维三融”新工科“化工+”人才培养模式(图2),实现地方行业高校将传统专业建设成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专业目标,培养能满足江西省“2+6+N”产业高质量发展对有色金属、新材料、新能源等国家战略产业需求的化工专业人才,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不够,价值塑造与专业知识传授、综合能力培养融合度不高。
(2)地方行业高校化工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契合度不够。
(3)传统化工专业培养路径难以实现现代产业转型升级所需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构建红色文化和赣南区域特色文化的“双元协同”文化育人新环境,凸显价值引领作用
发挥第一课堂思政主战场作用。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打造思政示范团队;深挖红色文化和赣南区域特色文化蕴含的苏区精神等思政元素,建设系列思政案例库;坚持“以课化人”,在化工原理等课程中突出科学精神与职业道德教育,实现思政教育与课程教育深度融合。
发挥第二课堂协同育人功能。以“VR+红色教育”“重走长征路”等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展思政教育;拓展思政育人空间,指导学生参加“化工设计竞赛”等学科竞赛,引导学生聚焦“四个面向”开展研究,培育“知行合一”“大工程观”“家国情怀”。
(2)确立“三维辐射”的“化工+”人才培养新目标
专业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邀请校企专家围绕人才培养、产业发展、区域经济三个维度共同交流研讨,确立符合新工科建设要求、面向化工并辐射有色金属、新材料、新能源的“化工+”人才培养新目标。先后派遣李立清教授等专任教师30余人次深入信丰正天伟等企业调研实践,邀请中南大学焦飞鹏教授、中石化梁龙虎总工等校企专家20余人次交流讨论。新目标对具备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的三实(为人诚实、基础扎实、工作踏实)特色人才培养有很好指导作用。
(3)创建科教融合、赛教融合、产教融合的“三融合”新举措,提升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
①“三三联动”科教融合
依托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三主体,通过科研平台、科研项目、科研成果三载体,从“科研平台为载体强化创新能力培养”、“科研项目为载体打造联合育人机制”、“科研成果为载体夯实理论教学成效”三方面,创建“三三联动”科教融合新举措,加强在人员互聘、设施共享、联合育人、合作攻关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形成产业需求主导、政府资源配制、高校基础支撑、科研院所联动的创新型人才培养。
②“四位一体”赛教融合
创建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研的“赛教学研”四位一体赛教融合新路径。将化工设计等竞赛内容融入课程,开展项目式、案例式教学;以竞赛为牵引,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潜能,培养团队协作和工程实践能力;以竞赛项目为基础,开展创新性实验等科研活动,提升学生创新意识。
③“五元协同”产教融合
创建课程体系-教学平台-实践基地-师资队伍-教材建设“五元协同”的产教融合路径。按“模块+方向”创建课程体系;虚实结合,联合北京欧倍尔公司共建互联网+化工过程虚拟仿真教学平台;校企共建22个实践基地;引培双向赋能的师资队伍;融合生产实例开展教材建设。
四、改革成效
(1)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成效明显
培养的毕业生在化工、有色金属、新材料、新能源领域就业及考研比例达97%以上,涌现了以中金岭南丹霞冶炼厂厂长李文君、先导集团副总经理陈应红、信丰正天伟公司副总经理兼研发部长许永章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做出了重要贡献。
已同政府、科研院所及相关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30余份,共建22个实践教学基地,为化工、有色金属、新材料、新能源等行业培养了2000余名优秀人才,多数已经成长为企业的骨干力量,极大满足了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得到信丰正天伟、金力永磁等二十余家企事业单位高度认可。
(2)人才培养效果显著,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全面提升
近5年,学生参加大创项目、各类竞赛获奖等数量大幅提升(图6)。本科生全员参与科研训练,主持国家大创项目13项,授权发明专利14项,发表论文90篇,在“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互联网+”等各类竞赛中获国家级奖励24项;英语四六级通过率80%以上,考研录取率45%以上,一批学生推免至中科大、中南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涌现了以“最美村官”方月萍、“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杨佳棋、在Nature子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的邱报、国家级人才王娇炳等为代表的一批政界、企业、高校等社会各界优秀学子。
(3)教育教学改革成果显著,推动专业建设卓有成效
教学改革成果显著。获批国家教研项目3项、省级教研项目22项、省级一流课程12门,出版特色教材专著20部、发表教研论文57篇;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行业协会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获批化工冶金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8个国家级和6个省级人才培养平台。
打造一流师资队伍。获批“区域特色有色金属高效利用及资源循环”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人、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1个、省教学名师等省级人才称号16人次,6名教师受聘为学校教学督评专家。
支撑专业学科建设。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江西省五星(最高级别)专业,江西省两轮专业综合评价排名第一,并获批江西省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4)人才培养模式得到高度评价,辐射示范引领作用凸显
该模式被中南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借鉴;化工安全与实践等系列教材已在多所高校和企业使用;国家级化工冶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西省工科化学实验教育科普基地等平台受到高度关注;“博士科普团”等活动多次受到新华网、江西教育网等媒体报道,得到广泛赞誉;中国教育报、中央电视台等重要媒体多次报道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