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栏目>> 教学创新>> 正文

产教融合,构建铜产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2023年10月18日 09:08  点击:[]

近年来,我校主动对接江西省万亿级有色金属产业布局,依托冶金工程、金属材料工程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充分利用鹰潭市在铜产业链的区位优势,与鹰潭市人民政府、江西铜业集团等多方共建先进铜产业学院。先进铜产业学院紧扣产业发展趋势和实践优势,不断深化推进产教融合、校政企协同育人新模式,实现教学过程与企业、地方行业发展的良性互动,达到教育与产业、人才与市场、学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打造面向铜产业链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人才培养和产教融合基地。在2021年12月,先进铜产业学院正式获批成果国家教育部、工信部首批国家级的现代产业学院。江西理工大学、鹰潭市人民政府、江西铜业集团以此为契机,进一步系统整合江西理工大学相关专业优势和鹰潭的产业资源,共同建设、共享资源,打造集产、学、研、转、创、用于一体,互补、互利、互动、双赢的实体性人才培养创新平台,实现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2022年9月在鹰潭成立江西理工大学先进铜产业学院,为我省及鹰潭市打造国内铜基新材料产业集群及培育壮大以物联网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提供人才支撑。

围绕我省以及鹰潭的有色金属产业和5G物联网产业,学院构建了相关学科专业构架,组建了冶金工程、金属材料工程、软件工程(VR、物联网、铜智能制造)等相关专业。学院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产教融合特色,具体做法如下。

一、创新体制机制,顶层设计夯实融合基石

产业学院建设,是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创新,是学校与行业企业、政府之间的知识链、产业链、政策链的交叉融合。为了进一步推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育人导向,推动教育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发展方向,学院成立理事会,校方出任理事长、院长,政府方、企业方出任副理事长、理事,充分发挥政、校、企各方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

16899076371741689907620625

图1共建合作协议

重点围绕江西省“万亿有色金属产业”发展战略,以鹰潭打造“世界铜都”为切入点,充分发挥学科、科技、人才优势,长期为鹰潭市铜产业提供人才培养、技术支持。学校依托“国家铜冶炼及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铜资源高效开发及精深加工协同创新中心”、“江西省鹰潭铜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江西先进铜产业研究院(先进铜产业学院)”等产学研服务平台。先后与江西铜业集团、江西保太、江西广信新材料、江西耐乐铜业、鹰潭毅鹏、江西江南新材料等十余家企业签署产学研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设新型产教融合中心,作为创新实践基地,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179a5ec40e73f65109f2f8841034092 df44be28da0abf32a4a4a0b46cfe0b2

(a)江西沃德尔科技有限公司 (b)江铜贵溪冶炼厂

56168c977550a6dbcca5c99608ff12a e5cd4666c07680701250ca272bbafc1

(c)江西力博科诚铜业有限公司 (d)江西凯安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图2共建人才培养基地

二、创新产教融合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

面向铜国家战略资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依托江西有色金属铜特色资源产业优势和鹰潭市在打造江西万亿级有色产业中的核心地位,深化推进产教融合、校政企协同育人新模式。紧扣产业发展趋势和实践优势,实现教学过程与企业、地方行业发展的良性互动,达到教育与产业、人才与市场、学业与就业无缝对接。通过“教师+”、“课程+”“资源+”、“实践+”多种模式教学的探索,激发新工科背景下工程教育发展的新动力,成为具有区域特色新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示范。建立面向铜产业链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人才培养和产教融合基地,为我国铜产业转型升级、高端铜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构建“1+3”培养模式,学生在学校开展两年基础课程学习与通识教育;在铜产业学院学习3年铜产业链体系知识与技能,开展现场专业实践与毕业设计工作。依托江西理工大学冶金、材料、软件专业国家级和省级实验室和平台开展专业实验教学,依托鹰潭铜企业开展集中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活动。打造全新课程体系,在传统铜冶炼和加工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增加《铜产业信息化及智能制造》、《热工仪表及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概论》、《智慧工厂集成系统》、《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等跟现代铜产业相关的课程,有利于整个铜产业链发展,满足人才培养多元化需求。

通过“一线三融五环”的人才培养路径,优化资源配置,发挥产学研合作作用,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围绕“学生的品德塑造、知识增值、能力提升”这一主线,“产教融合、校政融合、内外融合”三类融合,实现“品德塑造、专业文化、人文素质、领导气质、身心健康” 全过程持续改进的闭环培养。培养体系强化思政教育、弘扬红色文化,树立正确道德标准,培养兼具“品德塑造、专业文化、人文素质、领导气质、身心健康”的五环人才。

summernote-img

图3人才培养路径

打造专业集群,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产业学院根据围绕有色金属产业、5G物联网的转型升级需求,打造专业群,通过冶金工程、金属材料工程、软件工程-物联网、软件工程-虚拟现实、软件工程-铜智能制造等专业建设,在专业培养计划中相互融合,形成相互融合的专业群,实现学科交叉,跨界培养综合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打造市场适应性强的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如:在软件工程-铜智能制造专业培养方案中设置了金属塑性成型、金属熔炼与铸锭、铜产业信息化及智能制造、铜冶金工程设计基础等课程,拓展学生在铜产业领域的相关基础知识,在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设置了铜产业信息化及智能制造、热工仪表及智能制造等信息化课程。

三、多措并举,推动产教融合走深走实

优化师资结构,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共享按照师资共享、资源共享模式,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和企业、行业专家各自的优势,实施双聘和双挂制度,实现教师与企业导师双向流动,激发教师创新创业热情。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技术研发,允许教师个人以产权、专利、管理和技术参与企业入股分红。通过铜产业学院,实施“双学院制”,共建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基地、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和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基地。学院以江西理工大学冶金工程、金属材料工程、软件工程和智能制造师资作为依托,遴选了一批在铜产业领域有着深厚教学和科研经验的教师积极参与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现共有专兼职教师72人,学院教师32人,聘请了25名企业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企业兼职教师比例为34.7%。产业学院形成行之有效的师资培训机制,引企入教,带教入企,锻炼了专任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同时围绕铜冶炼、铜加工成立了两个国家“黄大年式”教学团队,培养了汪航、王瑞祥、肖翔鹏、李明茂、胡斐斐等一批青年科学家和教学能手。

构建课程体系,创新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将行业企业最认可的用人标准,作为构建课程体系的“锚”。根据本科专业的培养要求,在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基础上,构建基于培养产业化视野和能力的模块化教学体系,在相关课程内容中增加铜产业、物联网、智能制造等交叉学科模块,对现有传统工科专业建设进行升级。以企业能力需求为导向进行教学改革,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等融入课程内容。共同开发前沿课程,将企业前沿技术融入专业课程,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课堂教学、研讨讲座、实践教学、科研创新实践项目指导、毕业设计指导等培养过程。组建校企联合导师团队,共享共建校外企业指导教师队伍。推进“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鼓励学生获取科研实践学分、企业实践学分、创业活动学分。增设创新创业类课程,邀请专家名师指导创新科技竞赛,实现师生共创。

345afcff048963331b2c5412c1b90b0 58acb7c3d6413f81924ebb9586cffad

(a)云计算实训实习 (b)以赛促学

图4电信“天翼云”云计算实训实习

构建共赢模式,深入共建协同育人基地。校企协同育人基地,作为整体的、系统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平台,通过校企协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可以培养适应社会与企业需要的人才,实现校企双方的协同与共赢。校企协同育人平台的构建一定是在双方共享、互赢的基础上来实现的,这就必然要以双方的需求为中心,以双方的利益获取为动力,互为对方创造价值,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良性互动。首先,就学校而言,人才培养是核心,尤其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更是重中之重,为此,人才培养、高质量就业、未来成长与发展,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诉求。这些诉求的达成需要企业资源的协助与支撑;其次,就企业而言,适应性和具备相应知识与技能的人才需求是关键,为此,企业的人才培养可以前置。通过与学校协同育人,可以事先做好人才的甄选工作,同时,在学生中推广企业自身及企业品牌,提高学生对企业的认知,进而增进企业 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为此,在校企协同育人平台的运行中,一定要关注到双方需求的相同点及差异点,通过市场驱动,满足双方各自的利益诉求,同时又达成双方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

四、主要特色案例及成果

(一)学研互促,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

近年来,根据鹰潭市从企业收集的企业需求“菜单”,学校多层次、全方位组织业界,先后邀请黄崇琪院士、谢建新院士、郭烈锦院士、乌克兰科学院特罗季院士等院士专家学者150余人次,有针对性地举办“铜产业技术创新对接大会”、“铜技术成果推介会”“鹰潭市工业绿色转型发展技术人才研修班”、“铜加工企业智能化的实现路径与‘03专项’的应用”等各类培训(研修)班、交流会20余次;坚持鼓励专业教师、博硕士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脱产式”到企业车间一线中开展科研实践活动。目前,学校两个平台在鹰潭常驻高层次人才30余人,以项目合作交流的老师近50人,有近100名博硕士研究生、400余名高年级本科生先后到中臻通讯、广信新材、力博科诚等40余家企业参与科研实践及项目攻关;近年来,学校冶金工程、金属材料工程、软件等10余个优势专业累计为江铜集团、耐乐铜业、广信新材、江南精密等输送的本硕毕业生百余人;协助省人社厅起草《江西省铜加工专业技术职称资格条件》、建议依托鹰潭本土职业院校培养铜加工人才,并协助鹰潭应用工程学校开设压力加工专业、指导江西师专构建物联网课程体系,为鹰潭铜产业的发展培养了一支素质优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的从业队伍人才。

(二)分享资源,助推校企合作发展再上新高度

按照开放合作和平台共享新思路,学校帮助鹰潭市铜企业成立了一系列面向国内外、省内外和行业的新平台。校企合作期间,帮助鹰潭市8家企业成功组建铜加工领域的省协同创新体,为企业科技融资1.6亿元、10家企业建立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8个省级工程研究平台;主动致力“03专项”成果的转移转化研究工作,搭建中国铜产业网、铜特色产业大数据中心等网站服务平台,完成了企业库、专家库、专利库、项目库、铜产业数字图书馆、前沿技术等十多个栏目的建设,为铜企业提供了详细的产业数据,同时也建立了鹰潭铜产业技术展示厅;主动牵线搭桥,成功引荐总投资额50亿元的力博有色智造工业园项目落地贵溪,引进江西铜博士、江西鑫西南落地鹰潭高新区,为“鹰潭铜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学校力量。

(三)发挥特长,校企合作开展前沿科学新研究

学校充分发挥学科研优势,结合鹰潭市铜产业特点,与鹰潭铜企业合作,瞄准铜产业重大关键共性问题,开展了真空水平连铸制备高性能高纯无氧铜、铜锡、铜银杆材、上引连铸-拉丝-退火-性能检测-分拣包装全流程信息智能化、视觉定位的移动式镀锡线智能化等前瞻性科研10余项,这些项目的实施可显著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企业的信息化、自动化水平。其中,真空连续熔炼铸造制备技术已在贵溪转化,项目所生产的高品质铜材有望替代进口产品。

(四)创新思维,聚焦产业服务地方新突破

依托创新优势,学校帮助鹰潭铜企业打通创新“经脉”,为鹰潭铜产业创新发展“注氧”,解决了一批铜企业难点堵点问题。近年来,学校与30余家重点铜企业建立了“科研实践基地”,帮助铜企业开发了重点新产品12项,新技术10余项,全部实现产业化,产生了数百亿元的经济效益,其中超细铜线等3项成果鉴定为国际先进,获批江西省重点新产品6项,申请发明专利40余项,已授权20余项,授权3项软件著作权,与企业合作起草国家标准5项,完成企业标准《集成电路用精密散热铜块/片》的制订,完成全国首个《埋嵌式铜块印制电路板》通用规范,多项工作填补了鹰潭铜产业空白;与凯安铜业建立的“高精度铜板带智慧工厂建设”、与瑞鑫铜业“高端铜丝智慧车间建设”项目被评为省级良好示范工程;近8年来,学校技术支持相关铜企业,《高精度全自动铜材拉拔技术与成套装备》获得省级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超细铜导体关键制备技术及产业化》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热管用无氧铜管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获得省级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其中省技术发明奖填补了鹰潭市获得该奖项的历史空白,科技进步奖是除江铜外鹰潭市获得最高的科技奖项目;指导瑞顺超细铜线协同创新有限公司参加中国先进技术转化大赛,获得优胜奖,为鹰潭市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上一条:创新卓越地矿人才培养,保障战略金属资源开发 下一条:地方行业高校新工科“三维三融”的“化工+”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