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栏目>> 教学创新>> 正文

创新卓越地矿人才培养,保障战略金属资源开发

2023年10月18日 10:08  点击:[]

1.案例概述

学院地矿类专业涉及资源与能源两大重点领域,地矿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国家资源与能源安全。我校地矿类专业创办于1958年,为国家输送了以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郭声琨,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运敏、杨春和等为杰出代表的5000余名地矿人才,为推动我国地矿行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资源安全、生态文明建设和“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实施,地矿行业面临转型升级,也对地矿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如何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富报国情怀、善创新实践、可全球胜任”的卓越地矿人才,是当前亟待回答的问题。

学院依托17项省级教改课题,在地矿类专业开展了全方位改革与 实践,将思政引领、创新培养和国际交流贯穿育人全过程,取得以下成果:①构建“红色+矿业”特色的“一体两育”大思政育人模式,厚植学生矿业报国情怀;②构建“三融互促、分层递进”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③构建“五措并举”多元式国际化培养模式, 拓宽学生国际视野、提升全球胜任力。契合新工科建设目标,培养了服务国家战略资源高效开发的“肯扎根、善创新、国际化”卓越地矿人才,改革思路见图1。

成果特色鲜明、辐射广泛、成效显著:新增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3个,新增省级本科教学团队3个、省级课程11门,出版教材21部;建成科教育人平台11个和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产教育人平台30个。学生新增获批国家级大创项目33项,2019-2022年间获得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金奖等国家级奖励和荣誉171项,较2015-2018年间增加78项,涌现“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等一大批学生楷模和先进集体。毕业生首次签约矿企达85%,主动扎根西藏、青海、新疆等西部矿区132人,服务“一带 一路”沿线国家矿企74人。成果在武汉理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15所高校推广应用,人才培养成效获得中国教育报等100多家新闻媒体广 泛报道。主要解决了以下三个教学问题:

图1 卓越地矿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思路

(1)新兴产业冲击和就业多样化背景下,地矿类专业认可度降低,学生缺乏矿业报国情怀,难以满足国家矿产资源安全保障对“扎根一线”地矿人才的需求;

(2)“科-教-产-创”协同育人不足,学生系统工程观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不完善,难以满足矿山生态文明建设对创新型地矿人才的需求;

(3)地方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不完善,学生缺乏国际视野与全球胜任力,难以满足“一带一路”矿产资源开发对国际化地矿人才的需求。

2.具体举措

(1)构建“红色+矿业”特色的“一体两育”大思政育人模式,厚植学生矿业报国情怀

传承矿业精神,实施红色文化育人工程,将“红色+矿业”特色的思政教育贯穿地矿专业学生育人全过程。思政育人共同体:专业教师、学业导师通过科研训练激发学生专业兴趣;班主任、辅导员、“三联系”领导通过价值塑造强化学生社会责任感,杰出校友通过事迹感染提升专业认同感,实现教师人人讲育人。课内育人:红色文化进入培养方案,设置《红色文化》必修课;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深挖红色文化和矿业精神富矿,将其中蕴含的育人元素融入课程、教材、试验,打造119个课程思政资源库、案例库等,实现课程门门有思政。课外育人:推行大学生德育实践与素质拓展,依托VR+红色教育基地、红色文化宣讲团、红色书屋等,常态化全员开展入学德育开题与毕业德育答辩,年均开展70余次矿业人生访谈、红色矿山教育、红色宣讲等活动,实现学生人人受熏陶。

(2)构建“三融互促、分层递进”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提升创新实践能力

教研融合的“6+3+X”课程体系:以钨、铜、稀土、锂等战略资源开发为主线,固化100余项科研课题为教学资源,以项目驱动为核心开展 案例式、混合式和研讨式教学及多元化考核,构建涵盖6大模块、3类训练和《智慧矿山》《AI在选矿中的应用》《数字地质填图》等X门契合“新工科”的拓展课的课程体系,打造精品课程群,夯实创新知识基础、培养创新意识。

图2 “红色+矿业”特色的“一体两育”大思政育人模式

图3 “三融互促、分层递进”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研创融合的“阶梯渐进”创新训练体系:倡导早进实验室、早做科研、早参加竞赛的“三早”理念,实施贯穿四年的本科生导师制,以国家/省部级科研平台为阵地,以科研项目、大创项目、学科竞赛等为载体,构建大一进实验室、大二参与科研、大三带队竞赛、大四展示成果的“阶梯渐进”创新能力训练体系,实现学生全员参与科研或竞赛,强化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产教融合的“五位一体”实践训练体系:通过共建工程技术中心、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实践教学基地等平台,搭建校企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先后邀请企业专家参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讲授《专业技术前沿》 等课程100余人次,编写《稀土提取技术》等教材25部,共同指导毕业实习实训、毕业设计、创新创业,共同参与实践教育质量评价,促进人才培养满足产业新需求,强化学生创新应用能力。

(3)构建“五措并举”多元式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拓宽国际视野、提升全球胜任力

与莫纳什大学、昆士兰大学合作共建国际创新研究院、联合实验室 等创新平台,自主培养与海外引进了具有国际化背景的高层次人才20余人,打造一支可全英文教学的师资队伍,设置全英文课程体系、开展全英文课程教学;与劳伦森大学针对国内生源开展矿业工程“2+2”“4+0”中外合作办学;依托“留学江理”计划吸引国际生源,开设服务“一带 一路”矿业国际班;针对跨国地矿企业对应届毕业生(准员工)、企业海外员工国际化能力的多元需求,以工程英语为依托,融入跨文化交际、风俗礼仪等,通过定向培养、短期培训等,开展校企协同的国际人才灵活培养;与佛罗伦萨大学、昆士兰大学、旁遮普大学等共建海外人才培养基地,为国际化人才培养持续赋能。

图4 多元式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3.案例创新点

(1)基于“双融入、三合力、两阵地”,构建了“红色+矿业”特色的“一体两育”大思政育人新模式

成果将“红色文化+矿业精神”两大育人元素深度融入并贯穿地矿学生育人全过程。打造“红色+矿业”培养的思政育人共同体,通过科研训练、价值塑造、事迹感染“三方合力”有效提升地矿专业认可度、强化学生行业使命感。课内阵地打造富含“红色+矿业”育人元素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课外阵地常态化全员开展德育开题/答辩以及系列“红色+矿业”特色品牌实践活动,课内外协同强化学生吃苦耐劳与爱国奉献精神。为保障国家矿产资源安全输出了大批“富报国情怀、肯扎根一线”的地矿人才。

(2)构建了涵盖“1门《红色文化》必修课+6大模块+3类训练+X门新工科拓展课”的“1+6+3+X”课程新体系

成果以培养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德才兼备”地矿人才为牵引,根据OBE理念优化课程体系,构建了涵盖1门《红色文化》必修课,“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核心、专业选修、创新创业、集中实践”6大模块,“课内实训、科研实训、企业实训”3类训练,以及《智慧矿山》等X门“新工科”拓展课的课程新体系,培养“思想素质硬、专业基础实、知识结构新”的地矿人才,解决专业课程与产业发展趋势、学生兴趣与能力需求相脱节等问题。

(3)构建了“1支国际师资队伍+1套全英文课程体系+4类生源+4种模式+5方协同”的“11445”地方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新范式

成果引培结合打造1支国际化背景的师资队伍,将跨文化交流融入专业教学,设置全英文课程体系;针对国内生、国际生、企业定向培养生、企业海外员工4类生源,分别通过“4+0或2+2合作办学”、矿业工程国际班、定向培养班、短期培训班4种模式开展国际化教育;通过学校、海外名校、海外人才基地、共建创新平台、跨国地矿企业等5方资源共享与协同,培养了大批服务“一带一路”矿产资源开发、可全球胜任的国际化地矿人才。

4.推广应用效果

(1)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为地矿行业输送大批高素质人才在校生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地矿专业学生考研率超50%,进入中国矿大、中国地大、中南大学等985高校深造的学生超过15%。新增获批国家级大创项目33项,2019-2022年间获得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金奖、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等国家级 奖励和荣誉171项,较2015-2018年间增加78项。涌现了以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采矿2014届卓毓龙、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矿加2019届杨志兆等典型代表,以蔡晓媛为代表的22名疫情防控、防洪防汛等先进人物受到中新社、学习强国等120余家媒体报道,浏览量超100万次。

图5 地矿专业学生在第八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中斩获1金1银2铜

毕业生行业使命感显著增强。近五届毕业生首次签约选择地矿企业比例达85%,其中以西藏紫金吴建辉等大批具有“矿业报国情怀”的毕 业生主动扎根西藏、青海等西部矿区132人。一批毕业校友在各自工作岗位荣获各类荣誉称号,如采矿毕业生蒋良富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矿物加工毕业生任祥君获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2)人才培养国际化不断走实走深,支撑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需求“矿业+外语”办学模式促进了地方高校地矿类专业人才国际合作。依托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加拿大劳伦森大学实现学分互认,已招收4届200余名学生、培养10余名国际生;主办了中乌离子型稀土高效利用技术国际学术论坛等10多场国际会议,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毕业生国际竞争力得到跨国矿业企业高度认可。江铜集团、金川集团、紫金矿业等13家企业选派了李冬、郭维军等74位毕业生到刚果、塞尔维亚等12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从事工程技术管理,是全国服务“一带 一路”国家矿山建设最多的高校之一。

图6 矿业工程“4+0”“2+2”中加班与“国际班”理论及实践教学日常

(3)人才培养模式得到认可,示范引领效应不断增强学科带头人邱廷省教授先后应邀在中央教育电视台介绍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在江西教育电视台分享地矿专业课程思政及全员育人经验、在教育部矿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上做“江西理工大学地矿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主旨报告。同时,多次承办和参加矿业教指委的相关会议,相关成果在地矿类高校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和示范引领作用。

图7 学科带头人在中央教育电视台、江西教育电视台分享地矿专业育人经验

改革有关成果在武汉理工、昆明理工等15所高校得到推广应用;人才培养成效得到了中国教育报、学习强国等100多家新闻媒体的广泛 报道,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4)专业建设卓有成效,标志性成果不断涌现

图8 地矿类专业建设成效

采矿、矿加、地质3个专业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采矿、矿物加工为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三轮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矿业工程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位列前100。建成国家级、省部级等科教/产教平台14个。教师获评宝钢优秀教师、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等荣誉120多项,获批省级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3个。主参编包含国家级规划教材在内的优质教材21部,建成省级一流课程、精品课程、示范课程等优质课程11门。

上一条:创新引领、目标驱动、思政融入的土木测绘学科全程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 下一条:产教融合,构建铜产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关闭